
1949年,李敏跟着姨妈贺怡一块儿去了北平的香山双清别墅。这次到北平,李敏心里特别兴奋,因为她马上就要见到自己的老爸毛主席了。
李敏之前在苏联生活了很久,差不多得有10年没和父亲见面了。她记忆里父亲的样子,就只剩下苏联学校礼堂里挂着的那幅画像。
这个事儿,是哥哥毛岸青跟她讲的。
那天,李敏和她哥哥正巧经过礼堂,一眼就瞧见了墙上挂着的各国共产党头头的照片。哥哥猛地一刹车,伸手就指向了其中一张照片,压低声音对李敏说:“看,那就是咱爸,你得叫他爸爸!”
李敏瞪大眼睛,认真地看着照片,但“爸爸”这个词对她来说还是很陌生,不太清楚。直到她回到祖国,妈妈才明确地告诉她,原来她的爸爸真的是那位开国的大领导。
李敏妈让她给老爸写封信,所以李敏就在信里直接问了:“外边都说您是我爹,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呀?我挺想弄明白的,您赶紧跟我说说吧!”
收到信件那一刻,毛主席脸上乐开了花,他赶紧给李敏回了信,里头写着:“敏儿,我是你的父亲,你就是我的小宝贝!”考虑到李敏的学习,在毛主席的提议之下,她便前往了北平。
尽管李敏和爸爸已经十年没见面了,但重逢时却一点不生疏。她一下子扑进爸爸怀里,甜甜地喊着:“老爸、老爸!”
毛主席一直对孩子们疼爱有加,他抱着李敏,脸上洋溢着笑容,一遍遍地说:“娇娇,真是我的小宝贝!”这次相聚之后,李敏就留在了父亲身旁,陪伴着他。
李敏来了之后,毛主席的日子多了不少欢笑。工作一累,他就会找女儿聊聊天,李敏特有的风趣总能巧妙地驱散父亲的疲惫和辛劳。
时间过得飞快,李敏一眨眼就到了该考虑婚事的年龄。跟所有疼爱女儿的父亲一样,毛主席对李敏的婚姻大事也特别上心。但在给女儿挑对象这事儿上,毛主席并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,他只是说过:“最重要的是人品得好,最好别找那些高官家庭的孩子,找个普通工人的孩子就挺棒的!”
但谈婚论嫁这事,关键还得看两个人有没有那个缘分。毛主席操心起女儿的婚事时,李敏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中意的人,那就是孔从洲将军的儿子孔令华。
孔令华和李敏之前是同班同学,那时候李敏刚从海外归来,因为说话还不太习惯,所以她在校园里不怎么跟人打交道。
孔令华注意到了她话不多的特点,便开始时常主动找李敏聊天,慢慢地,两人之间就有了更多的交集,关系也自然而然地拉近了。
他们都是挺理智的家伙,就算心里头对对方有了那么点特别的感觉,也还是硬生生地把这份情愫压在心底。一直熬到考上大学的那一刻,两人才终于鼓起勇气,向对方敞开了自己的心扉。
毛主席知道女儿谈恋爱后,就把她叫到身边,直接问道:“你谈的那个小孔,他老爸是谁呀?在哪上班呢?”
李敏一听,立马回应道:“这个嘛,我不太了解,也没去问过别人!”
毛主席瞧着女儿对朋友的出身竟然一无所知,便直勾勾地看着她问道:“你啥都不清楚,这样能跟人家处好朋友吗?”
李敏撇撇嘴,不以为意地讲:“我跟他做朋友,干嘛非得去了解他爸妈啊?”这话一出,毛主席立马被逗乐了,心里头也舒坦了不少,看来女儿挑男朋友,看重的是人品,而不是对方的家世背景。
接着,毛主席细心地对李敏说:“交了朋友后,咱们得知道对方的一些情况,找个机会你问问他!”
李敏赶紧跑去向孔令华打听他的家庭背景,然后兴高采烈地跑回来跟父亲说。一听说是孔从洲的儿子,毛主席乐了:“哦,是孔从洲将军的儿子啊,我认识他!”
看到父亲满脸笑意,李敏这才心里踏实下来,紧接着,他们俩的婚礼日期也开始筹备起来了。
1959年8月29日那天,在中南海的颐年堂,毛主席亲力亲为,给自个儿闺女办了场婚礼。作为老爸,能看到闺女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,那肯定是心里头乐开了花的事儿。
毛主席平时不怎么喝酒,但在李敏结婚的那天,他破例多喝了几口。望着父亲脸上泛起的红晕,李敏心里头满是幸福感。
结婚后,李敏和孔令华就住在了中南海里头。
结婚三年后,李敏迎来了家里的新成员,是个男孩,他们给他取名叫孔继宁。在这之前,毛家已经很久没有小孩子的欢笑声了,因此,孔继宁的到来给毛主席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欢乐。
李敏在《我的童年和我那当领袖的老爸》这本书里提到:“老爸工作一累,就会来找小外孙玩,不是抱抱就是亲亲。从老爸对小外孙的态度上,我算是真正明白了啥叫隔辈儿亲!”
挺让人惋惜的是,孔继宁才半岁大的时候,李敏一家就离开了中南海。之后,李敏和丈夫在北京定居,而孔继宁则被送到了上海,由住在那里的外婆贺子珍来照顾。外婆是一个人住,这样孔继宁就能陪着她了。
离开父亲后,李敏确实有过好长一段不适应的日子,但话说回来,她可是毛主席的女儿啊,那股子坚强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,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。
李敏下了真功夫,他们家的日子慢慢变得有条理起来。特别是李敏,为了给家里省钱,她亲自上阵去买菜、下厨,跟那些普通的家庭主妇没啥两样。
李敏有个烦心事,那就是不能老见到她爸。她经常因为想爸爸而掉眼泪,这时候,孔令华这个贴心的老公就会过来好好劝劝她。
到了1972年那会儿,李敏又发现自己怀上了孩子,但这次她心里头并没有多少高兴劲儿,反倒是有点儿犯愁。你想啊,那时候他们家的经济条件真的挺紧张的,再加上前几年一直忙着照顾孔继宁,李敏的身体也大不如前了。
考虑到各种情况,李敏其实心里有点犹豫,要不要留下这个孩子,所以她打算问问父亲的看法。当毛主席得知女儿又一次怀孕后,尽管他已经快80岁了,但还是特别开心,他对女儿说:“就算日子再不容易,这孩子咱也得要!”
毛主席一辈子都反对搞特殊,为了让女儿李敏心里踏实,他直接说道:“我能帮你!”这句话就像定海神针一样,让李敏心里安稳了不少。于是,她和丈夫商量后,决定留下这个小生命。
李敏经过十个月的辛苦怀胎,终于迎来了小女儿的诞生。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后,心里别提多高兴了,他还亲自给外孙女起了个名字,叫“孔东梅”。这里的“东”字,用的是毛主席自己的名字里的一个字,而“梅”呢,则是他一生中特别喜爱的一个字。
毛主席心里一直惦记着能见一见这个外孙女,但遗憾的是,这个念头始终没能成真。后来,李敏把孩子的照片拿给了父亲瞧。
瞧着那小家伙长得虎头虎脑,毛主席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,可让人难过的是,毛主席到最后也没能亲眼见见这孩子。
孔东梅四岁那年,她亲爱的外公毛主席因为生病离开了人世。从那以后,孔东梅就只能靠看书读文章,还有听家里人讲述往事,来感受外公对自己的那份深厚感情了。
虽然孔东梅没和外公面对面相处过,但因为妈妈,她总感觉外公就在身边。在妈妈的言传身教下,孔东梅学到了毛家的那些好品质,慢慢变成了一个性格特别坚强的女人。
孔东梅长大成人后,不仅学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还自己开了家文化传媒公司。由于是伟大人物的后代,孔东梅的公司主要业务就是推广红色文化。
这些年来,孔东梅经营的公司陆续推出了好几本讲述伟人事迹的书籍,帮助大家更加透彻地认识了这些伟人。
孔东梅在妈妈的指引下,多次前往那些革命老区进行实地考察,目的有两个。一来是想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她的外公,二来是想给老区的人们带去一些实际的物资援助和温暖关怀。
另外,孔东梅长期以来都在热心做公益。每当国家碰到困难,她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,用自己的力量,为国家贡献一份心意。
这就是伟大家族风范的延续,无论何时,他们都拒绝搞特权,但国家一旦有需要,他们总是毫不犹豫地贡献自己的力量。这种慷慨大方的品质,正是伟人给后代留下的最珍贵的无形遗产。